1.jpg

$ x* b4 r& W! {
杆身脊椎线的概念及产生的原因
& V% I  _9 N; Q, k0 X杆身脊椎线的定位与对挥杆的影响
8 S' S9 r% E+ ^) A% H& h" @杆身脊椎线的测量及原理0 G) Y; q/ C! f0 C% o
相关研究论文
. X# ~2 ^/ O4 r: b) D4 v- s5 l1 l; I1 B9 |) k
一、高尔夫杆身脊椎线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5 B0 f( g3 z% Z5 `( P( V" P. v    高尔夫杆身的脊椎线并不同于高尔夫握把背脊线,高尔夫握把的背脊线是突出于握把内侧面的较明显的一条线(如下图),突出部位位于握把正后方,可以直接用肉眼观察到,当装在圆形的杆身上时,向内突出的部分就变成向外突出,用于填充握杆时的指间关节缝隙,感觉比较扎实。0 }( G8 j0 e2 ~. [5 n

2.jpg

而高尔夫杆身的脊椎线无法像握把的背脊线一样可以直观的肉眼观察到,而是要通过专业的测量设备测量出来。0 i4 Z! d' [% D" {  S" j) ~7 @
杆身脊椎线(SPINE)的产生是由于杆身在制造的过程中,由于制造工艺及流程的限制,所生产出来的杆身并非绝对的圆形和材质分布不均匀以及杆身管壁厚度的不均匀(原因此处略去不做详述)而造成的杆身一侧面相对于对侧而言较硬,杆身相对于对侧面而言最硬的一侧即为该杆身的脊椎线。表现为要产生同样的弯曲,在杆身脊椎线一侧向对侧弯曲时需要更大的力。
/ }+ X2 B) p  f, \( v7 b1 l' kR&A和USGA规则里有关高尔夫球杆的规则中涉及杆身弯曲性和扭转性的要求是:
+ Q6 x( v- r. h7 d
* Z8 `7 b6 O7 n" @/ e1.    无论杆身如何绕其纵轴旋转,其偏转角都是相同的;& @3 e  v+ _) N: {4 m9 A- X# h2 ?

4 a! e1 P4 K9 v+ u: M1 [2.    在两个方向上具有相同的扭转程度。- T. v9 ~7 `- K- ]+ |
( C! {3 K% v3 H( K! s
(上述规则参考自《高尔夫规则2014-2015》中国高尔夫球协会审定,李今亮审译)* a2 `  h+ G  C1 T1 p1 `1 y6 m

% J" ]/ ]0 g4 A( u! n规则的意思就是说,不论在杆身的哪个方向上弯曲,每次用同样的力量,都会产生相同的弯曲度。这个规则听起来很合理,因为每一个杆身都是圆的,但事实上,不管是哪个品牌的杆身,要想做出一支完美对称的杆身几乎是不可能的。就如同要做一个完美的球形是一样的,只有在真空失重的状态下,液体才会接近完美的球形。杆身也一样,管壁的圆润程度及管壁厚度的均匀程度都会影响到杆身的弯曲和扭转的一致性,而要做到完全一致几乎是不可能的。
& s1 |4 ^" K% ?& {/ g1 I  x
9 L: m3 k" @$ O# z二、高尔夫杆身脊椎线的定位
. t. j$ z6 b0 ^' ~, k

3.jpg

0 r9 R6 y, v5 w
    根据挥杆时杆身的弯曲特点,下杆初期,由于杆头的惯性,杆头滞后于杆身,手部的加速动作使杆身如上图3中的弯曲。由于杆身的弹性作用,到击球瞬间,杆头快于杆身(如上图4),使杆身成一个弧形。我们将杆身较硬的一侧安装于击球方向(9点钟位置)或者击球方向的对侧(3点钟位置),这样可以保证在上杆和下杆的过程中,用杆身最硬的一侧来抵抗上下杆时杆身的过度弯曲,并尽量减少下杆时杆面的过度扭转,加快下杆初期扭转的回正,这样可以保证更多扎实的击球。(至于脊椎线装在在3点钟方向和9点钟方向的差异和给击球带来的不同影响,将在《高尔夫球杆量身定制(中级版)》中详细介绍)。
0 D) A; L- J8 r; Y
. T( w4 n4 A; A0 a
3 P. @7 w4 {  `( i  h' [

4.jpg

! k7 l& Q2 G4 u. P4 {: G8 k& u
用脊椎线调整过的杆身来挥杆时,它的弯曲特性就会相对较一致且稳定。杆身脊椎线校正可以使球手在挥杆的过程中杆身保持相对较一致且稳定的弯曲平面,可有效的提高甜蜜点击球率,尤其是相对较长的木杆,这样既可以保证足够的击球距离也能保证击球方向的稳定。
7 s* N. ~. _; y: X& l. ?& A
9 m( `# Z* l+ s" m$ C! f(虽然有很多球杆界的权威们成天批评脊椎线这回事,又爱渲染夸耀。不过,确实有实验资料显示脊椎线的重要性。至少,针对有些脊椎线不对称的杆身,如果不把它的方向调到3点钟或9点钟的位置,是很难打到甜蜜点。我看过这种情况,因为我亲自参与了1997年全国首次的杆身调整试验。)此段节选自《追寻完美的球杆》Tom Wishon andTom Grundner6 M5 ^" ~( @2 z0 M) e0 n1 d; ~

' Q( z. y  ~8 E- R8 }
2 T0 u( q; I) _三、杆身脊椎线的测量8 d' p1 m! J; A( i, n  c
1 x0 M5 r5 T# X( [/ b* \3 g6 y
测量工具:GOLF ENERGY  SPINE TOOL手动型杆身脊线测量器0 ?9 B# P, o! ~3 {& }; Y% ]

4 y. p6 L6 e+ d7 k5 m

5.jpg

0 o& x7 T( _" ?  E7 Q6 m
测量方法:将杆身前端插入测量工具固定端,末端用心形下拉手柄向下拉杆身末端,注意下拉力度,尤其是碳素杆身。基本上向下拉20--30mm即可测出杆身脊椎线,转动杆身,看杆身自动转动所停留的位置是否一致,如果5次左右的转动杆身均自动转动到同一个面,此面的下方即使杆身脊椎线的位置。(有些杆身不明显或两个以上脊椎线此处略)。9 [, W7 y, D; u1 s6 i

6.jpg

  测量原理:杆身脊椎线为相对对侧面最硬的一个侧面,同一弯曲弧度下,该侧面趋向于产生最小的弯曲。因此,弯曲弧度最小的最下面既是该杆身的脊椎线位置。5 L  R. j+ s) T+ v/ U+ A( j
注意事项:均匀发力下拉,避免用力过猛及下拉幅度过大造成杆身折断。0 u( x5 L4 z* W; s/ o- e6 t
安装时,因为杆身具有品牌logo,但测出来的杆身脊线与品牌logo的位置很多时候并不一致,这也安装起来从视觉效果上并不美观,这也是高尔夫工坊技师需要考虑的问题。
4 b. L, j. m/ E0 i: \' B1 D$ k3 ?5 l+ E
四、相關論文研究節選:【尊重原版以下用繁體】
# u0 [8 U$ a. B; [. Q(以下研究參考自《高爾夫杆身脊椎定位對揮杆擊球穩定度影響分析》王宏宗 陳姿吟 臺北市立體育學院大專高爾夫學刊(第八期))
# C. h6 n3 P! n" ^9 h4 `一、研究对象
. j/ L2 p' X* {" x6 J( C/ e本研究物件為差點在0-15之間,具有一定水準揮杆能力的高爾夫球友。% c# N6 ]" X4 ~: G5 G
二、施測地點:蓬萊高爾夫練習場。
- t" f( l9 T7 n. ]三、施測時間:民國100年7月21日。! q. z. F% j% H' n
四、施測工具
" [3 N0 R% y0 g4 h- j# F( x8 l(一)杆身脊椎線測量工具(Pro Spine Tool)。6 ]  {' _1 P0 T0 F: D
(二)打擊測試紙40張。' Z% |+ T  T0 m
(三)EPON七號鐵杆1支。( _" V; K( l: m/ ?3 `
(四)高爾夫球40顆。
$ ?; t. u8 t+ @6 S4 Q(五)單眼照相機1台(Pentax)。
/ L( t0 U) n' [; {7 q% F! [五、實測過程
" W0 C+ H  V, n6 E) A選取未做杆身脊椎線定位品牌EPON七號鐵一支,同時記錄球杆揮杆重量、球杆長度、杆頸角度,並貼上打擊測試貼紙。每張測試貼紙打擊一次,共需測試20次,並記錄打擊位置。將剛剛測試之EPON球杆做脊椎線定位,同時保持一樣的揮杆重量、球杆長度、杆頸角度,再將其貼上打擊測試貼紙。一張貼紙打擊一次,共需測試20次,並記錄打擊位置。將兩次記錄做資料分析統計。3 l  `2 Y( `! _
六、評估方法6 H. J( {, E1 f' ]
  透過測試的打擊貼紙作為評估的依據。以打擊貼紙本身甜蜜點(綠色圓圈)為准,在甜蜜點最週邊向外延伸1cm(不含1cm),為此次揮杆擊球穩定度的評估準則,超過1cm為擊球揮杆不穩定,在1cm(不含1cm)之內為穩定(圖五)。' [& X# S' Q' m, s8 M+ ^+ ]

) A" S. x0 u! @+ ^. R& z5 ~" ]

7.jpg


! W# [6 [4 X$ @2 B; ~七、結果討論6 K" `& ?# h$ p! A2 V) _; b# o
(一)、未做杆身脊椎線定位的擊球穩定度
1 s5 Y0 X' e2 `" c% A  K: }通過差點能力位於0-15杆之間的選手以上述測試方法,研究發現杆身未做脊椎線定位,在打擊20顆球中,有8顆的打點在穩定範圍之內,方正杆面打擊穩定率為40%(表一)。
5 U5 [' S, u2 s(二)、已做杆身脊椎線定位的擊球穩定度
4 e3 Z- X$ ^( z0 m1 a6 |' }  透過差點能力位於0-15之間的選手測試,研究發現杆身經過脊椎線定位後,在打擊的20顆球中,有15顆的打點在穩定範圍之內,方正杆面打擊穩定率為75%(表二)。
5 k4 @6 h+ ~- g2 D  d9 P
/ p1 M5 s5 f' @) D! m) V
  G  ?. D* V' ^3 B0 z0 ?/ t4 B4 y研究結果顯示,杆身脊椎線定位之有無,其打擊結果呈現明顯差異。透過杆身脊椎線定位球杆之打擊穩定度為75%,幾乎高出未做過此技術球杆之打擊率的一半。由此可知,透過杆身脊椎線定位技術,七球飛的路徑較為相近,正確杆面擊球穩定度較高。
) g, S2 ~4 {4 g6 W" S/ c7 Q4 M0 b1 E7 U; F0 x; P
八、結論與建議
) [) A  \8 f4 E  D  r6 c中高差點能力的高爾夫運動參與者在揮杆擊球時,對於揮杆動作的熟練程度及球飛行的路徑與自己想要的方向有些許出入,而影響揮杆擊球穩定度的因素又可分為一支球杆的揮杆重量(Swing weight)、球杆長度(Club length)、杆頸角度(Lie angle)杆身脊椎線(Spine)等,杆身脊椎線主要影響擊球的飛行方向。透過杆身脊椎線定位之技術,揮杆打擊之後球飛行的路徑較為相近,其打擊穩定度也較高。; Y8 \* I4 P3 y$ ^+ {# v% i
此次的研究对象為差點能力在0至15之間的選手,僅能夠提供與差點能力在中低差點的高爾夫運動參與者參考。增加受試者人數也是有絕對必要的。' `' ^' k( q" |9 N8 q# }; P
   杆身脊椎線定位除了能夠從差點能力方面來探討穩定度的改善之外,作者建議之後的研究可以從長久收到右曲球或者左曲球困擾的打者,透過杆身脊椎線定位之後能夠改變球飛行的方向。. n0 G. C/ ?3 ]: f% ^+ U- X

8.jpg


, m: n+ }" M2 p. K2 u1 H- r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0 收藏0
2# 黄奕红 发表于 2016-3-20 10:13:23
脊线对挥杆稳定性有帮助,对于改善方向影响不大。文中所提测量方法为静态测量,本人始终觉得不太准确。
4 V  k/ j# D& h, ^1 K% U
5 \7 J; ^* v  L% v7 _, N) m% }; {球杆第一个受力点,从下杆开始受力,并产生弯曲。正确的球杆装配技师,会把杆头,杆身都保持在同一个受力平面上。
( F+ P2 |$ L  B3 Q+ a7 N
+ e* c8 ~) c9 k0 u' m: a) V工坊用受力测量(文中所提)找出脊线后,但脊线并不能准确得出杆身受力平面。后来工坊转用FLO 激光振动测量找出杆身的受力绝对平面。无论轻打或强抽,杆身始终在一个平面上弯曲,从而达到稳定。
$ }9 Q& Y6 g; ?2 n' I% g7 a6 [/ H. I* ^/ p( E
补充:高尔夫中所谓稳定与直正稳定要做区分。每一支球杆,都装错,但都是同一个错误,这就是所谓稳定。直正稳定,是球杆本身的稳定。
fastpost

Archiver|高球工坊.com ( 苏ICP备11015616号 )

GMT+8, 2025-11-4 10:18 , Processed in 0.04687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