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球工坊会员俱乐部

标题: 若杉的故事 本间高尔夫球具研发三十年成长回顾(二)--高球工坊球杆资讯 [打印本页]

作者: 天毅    时间: 2010-7-2 07:06:56     标题: 若杉的故事 本间高尔夫球具研发三十年成长回顾(二)--高球工坊球杆资讯





  本间高尔夫将英语的“Persimmon(柿木)”意味为柿木木杆。 而它们亦是凭着这种柿木木杆踏上了成功之路。

  若杉入职的时候, 本间高尔夫的员工人数才仅仅达到3位数字, 不经不觉间本间高尔夫的团队已经增加到数百人。1982年, 本间高尔夫将制造和修理部搬到山形县的酒田市, 之后在当地聘请了很多好象现时在工场的主管阿部和负责磨光的土井等一般的技术人员。

  在当时柿木木杆的年代, 藉着制造球杆所采用的物料的不同质感及磨光上极微小的差别, 而能令每一根球杆独有的个性散发出来。

  若杉说 : “当时球杆的制造及修理技术水准相当有限。所有球杆规格的调整都全以人手处理。杆头方向、杆面倾角及杆头形状之调整则以打磨杆面及将铅植入球杆等的方法来处理。”若杉说: “虽然那个时候制造和修理的技术都很低, 但是凭着大家的一双手, 总算把工作做好。”但这样并不够,曾经有人告诉过若杉, 就算打磨时只相差1毫米, “杆头的样子也会有所不同”。同时藉着修理的工作亦可让技师的技术训练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当时曾经有一个故事源起于很受欢迎的本间高尔夫柿木木杆:





  有一位著名的日本高尔夫球手, 每次比赛结束后, 他都会拿自己心爱的柿木球杆去更换杆身。如果是钢铁杆身,这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但如果是碳纤维杆身的话, 就必须要将镶嵌在杆头内那一部分的杆身用力拔出来。久而久之, 柿木球杆因为经过多次更换杆身已令其物料开始出现磨损现象, 杆颈部分亦开始出现裂缝。

  即使如此, 那个球手仍是继续在比赛中使用这根球杆, 如有裂缝便用接合剂去修补。 之后的某一年, 他使用这支球杆竟然在国内取得大满贯比赛的冠军。

  随着技术的革新, 修理工序亦瞬间改变了很多。

  20世纪70年代后期, 柿木杆面甜蜜区部分之表面层由纸制的纤维演变成碳纤维, 在更换那部分的表面层时就变得简单多了, 开始需要用上焊合器。先把表面层贴在杆面上, 然后用“锯”刻上横纹, 由于杆面物料太坚硬, 使锯上的齿也变了形。但是更换杆面表面层的频率就因此而明显地减少了。

  到了90年代, 制造球杆的物料由柿木演变成金属, 所有球杆规格的调整都全以人手处理的年代成为了“从前的一段美好回忆”。

  如今, 只要改变埋在杆头内之配重钉的长度及重量, 就能改变其挥杆重量。好象这样独特的的调整方法, 只有拥有自己工场的本间高尔夫才能编制出来。

  但另一方面, 若杉的维修小组却不得不感到这个大转变所带来的压迫感。





欢迎光临 高球工坊会员俱乐部 (http://bbs.golfworkshop.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2